[vc_row][vc_column][vc_custom_heading source="post_title" font_container="tag:h2|text_align:center|color:%231e73be"][vc_column_text]
1.10kV架空配電線路的主要組成
1.1 桿塔
架空配電線路的主要組成部件,按材料不同可分為鋼筋混凝土電桿、鐵塔和鋼管桿三種。鋼筋混凝土電桿又分為普通鋼筋混凝土電桿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電桿。按類型分為耐張桿塔、直線桿塔、轉角桿塔、終端桿塔、特殊桿塔、高壓同桿架設桿塔、高低壓同桿架設線路。
1.1.1 直線桿塔
直線桿塔又稱中間桿或過線桿塔。用在線路的直線部分,主要承受導線重量和側面風力,故桿頂結構較簡單,一般不裝拉線。
1.1.2 耐張桿塔
為限制倒桿或斷線的事故范圍,需把線路的直線部分劃分為若干耐張段,在耐張段的兩側安裝耐張桿塔。耐張桿除承受導線重量和側面風力外,還要承受鄰檔導線拉力差所引起的沿線路方面的拉力。
1.1.3 轉角桿塔
用在線路改變方向的地方。轉角桿的結構隨線路轉角不同而不同:轉角在15度以內時,可仍用原橫擔承擔轉角合力;轉角在15度~30度時,可用兩根橫擔,在轉角合力的反方向裝一根拉線;轉角在30度~45度時,除用雙橫擔外,兩側導線應用跳線連接,在導線拉力反方向各裝一根拉線;轉角在45度~90度時,用兩對橫擔構成雙層,兩側導線用跳線連接,同時在導線拉力反方向各裝一根拉線。
1.1.4 分支桿塔
設在分支線路連接處,在分支桿上應裝拉線,用來平衡分支線拉力。分支桿塔結構可分為丁字分支和十字分支兩種:丁字分支是在橫擔下方增設一層雙橫擔,以耐張方式引出分支線;十字分支是在原橫擔下方設兩根互成90度的橫擔,然后引出分支線。
1.1.5 終端桿塔
設在線路的起點和終點處,承受導線的單方向拉力,為平衡此拉力,需在導線的反方向裝拉線。
1.2 導線
1.3 絕緣子
在架空配電線路的組成元件中,絕緣子用來支持或懸掛導線,并使之與桿塔絕緣,它由絕緣材料制成,需要有足夠的電氣和機械強度,同時對化學侵蝕有足夠的抵抗能力,還要適應周圍大氣溫度、濕度的變化,架空配電線路的絕緣子主要有針式、懸式和瓷橫擔絕緣子三種。直線桿一般采用針式絕緣子或瓷橫擔;耐張桿、轉角轉宜采用蝶式或線軸式絕緣子;懸式絕緣子用于高壓配電線路。
1.4 橫擔、金具
架空配電線路常用的橫擔有角鐵橫擔、瓷橫擔和木橫擔三種;金具主要分為:耐張金具(耐張線夾、弦垂線夾)、連接金具( U型掛環、球頭掛環、碗頭連板、大連板、小連板、U型螺栓、延長環等)、接續金具(并溝線夾、鋁、鐵接續管、修補管等)、拉線金具(抱箍、楔型線夾、UT線夾、延長環等)幾種。
1.5 拉線
拉線是用來平衡導線拉力和風力而設置的,以加強電桿穩定性防止倒桿。
1.5.1 普通拉線
1.5.2 人字拉線
人字拉線多用于中間直線桿耐張段超過 10基直線桿或處于風口的電桿應裝設防風拉線,用來增強電桿防風傾倒能力。
1.5.3 水平拉線
1.5.4 弓形拉線
弓形拉線又稱自身拉線,用在受地形或環境限制不能裝設普通拉線處。
1.6 配電柱上常用設備
2.架空配電線路專業術語
檔距
相鄰兩基桿塔之間的水平直線距離,稱為檔距,一般用 L 表示。
弧垂
對于水平架設的線路來說,導線相鄰兩個懸掛點之間的水平連線與導線最低點的垂直距離,稱為弧垂或弛度。用 f 表示。
檔距
導線對地面或對被跨越設施的最小距離。一般指導線最低點到地面的最小允許距離,常用 h 表示。
水平檔距
相鄰兩檔距之和的一半,稱為水平檔距。
垂直檔距
相鄰兩檔距間導線最低點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垂直檔距。
桿塔高度
桿塔最高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桿塔高度。用 H1 表示。
桿塔呼稱高度
懸掛點高度
導線懸掛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稱為導線懸掛點高度,用 H3 表示。
線間距離
兩相導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線間距離,用 D 表示。
跟開
兩電桿根部或塔腳之間(中至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根開。用 A 表示。
接地極
埋入地中并直接與大地接觸的金屬導體,稱為接地極。
桿塔埋深
電桿(塔基)埋入土壤中的深度稱為桿塔埋深。用 h0 表示
接地電阻
接地極或自然接地極的對地電阻和接地線電阻的總和,稱為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
跳線
連接承力桿塔(耐張、轉角和終端桿塔)兩側導線的引線,稱為跳線,也稱引流線或弓子線。
導線的初伸長
當導線初次受到外加拉力而引起的永久性變形(延著導線軸線伸長),稱為導線初伸長。
3.架空配電線路施工前規劃
2.架空線路的檔距需根據配電線路電壓等級、導線的對地距離及地形等情況確定。檔距越大,電桿數越少,但為保證導線對地的安全距離,電桿就得加高。
a.高壓配電線路檔距一般為:在集鎮和村莊為40~50m,在田間、坡地、山嶺為60~100m;低壓配電線路使用鋁鉸線時,在集鎮和村莊檔距一般為40~50m,在田間為50~70m;低壓配電線路使用絕緣導線時的檔距一般為30~40m,最大不超過50m。
b.配電線路供電半徑:根據當地情況確定,一般規定10kV配電線路供電半徑不得大于15km,低壓主干線供電半徑不得大于500m。
c. 桿位確定還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 檔距盡量一致,只有在地形條件限制時才可適當前后挪移桿位;
② 在任何情況下導線的任一點對地應保證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③ 遇到跨越時,若線路從被跨越物上方通過,電桿應盡量靠近被跨越物(但應在倒桿范圍以外),若線路從被跨越物下方通過,交叉點應盡量放在檔距之間;跨越鐵路、公路、通航河流等時,跨越桿應是耐張桿或打拉線的加強直線桿。
4.架空配電線路施工
4.1 桿塔基礎
4.1.1 基礎坑定位
(1)直線桿順線路方向位移不超過設計檔距的3%。直線桿橫線路方向位移不超過50mm。
(2)轉角桿、分支桿的橫線路、順線路方向的位移均不超過50mm。
4.1.2 基礎坑開挖要求
(1)當設計施工基面為零時,桿塔基礎坑深以設計中心樁處自然地面標高為基準。拉線基礎坑深以拉線基礎中心的地面標高為基準。
(2)電桿基礎坑深度的允許偏差為+100mm、-50mm。同基基礎坑在允許偏差范圍內按最深一坑持平。
(3)雙桿基坑,根開的中心偏差不應超過±30mm,兩桿坑深度一致。
4.1.3 底盤安裝
要求其圓槽面與電桿軸線垂直, 找正后填土夯實至底盤表面。若設計無要求使用底盤時,需在坑底澆制不少于10mm厚的墊層,防止立桿后電桿下沉 。
4.1.4 卡盤安裝
求安裝前先將其下部回填土夯實,卡盤上平面距地面不小于500mm,卡盤與電桿連接緊密。
4.1.5 坑回填土要求
4.2 桿塔組立
4.2.1 鋼管桿、鐵塔組裝
(1)鐵塔螺栓連接構件時螺栓的穿入方向應符合下列規定:
①.對立體結構:水平方向由內向外,垂直方向由下向上。
② .對平面結構:a.順線路方面,由送電側穿入; b.橫線路方向,兩側由內向外, 中間由左向右(指面向受電側,下同);c.垂直方向由下向上。
(2)管材、鐵塔構件及工器具等要水平面定置擺放,地面組裝用的螺栓、墊片等應按規格、材質分別堆放好。
(3)螺桿必須加墊時,每端不宜超過兩個墊圈。
(4)組裝完成后,螺栓與構件平面、構件之間不應有空隙。
(5)組裝后的構件,按圖紙要求進行檢查,注意桿、塔構件是否有遺漏、螺栓連接是否牢固可靠。
4.2.2 鋼管桿、鐵塔吊裝
(1) 核對起重機起吊性能是否滿足起吊鋼管桿、鐵塔的重量及高度,嚴禁超載起吊。
(2) 在電力線路附近吊裝時,起重機必須接地良好。與帶電體的最小安全距離必須符合安全規程的規定。
(3) 指揮人員看不清工作地點,操作人員看不清指揮信號時,不得進行起吊。
4.3 混凝土桿組立
4.3.1 抱桿立桿
抱桿立桿分獨腳抱桿立桿或固定單抱桿立桿和人字抱桿立桿。
(1)抱桿高度一般取電桿重心高度加2~3m或根據吊點跨度和上下長度、滑車組兩滑輪碰頭跨度適當增加裕度來考慮。
(2)抱桿受力拉線距桿坑中心距離可取電桿高度的1.2~1.5倍。
(3)人字抱桿立桿,抱桿的根開應根據電桿質量與抱桿高度來確定,一般實踐經驗在2~3m范圍內;單桿抱桿立桿抱桿桿樁應設在桿坑邊結實土地上,并用角樁固定。
(4)當土質較差時,抱桿腳需綁扎橫道木、底部加鋪墊木,以防止抱桿在起吊受力過程中下沉或滑位。
(5)抱桿立桿過程中要求緩慢均勻牽引,電桿起吊過程中不能碰壓抱桿。
(6)電桿距地0.5m左右時,應暫停起吊,全面檢查受力拉線情況及地錨是否牢固.
(7)電桿豎立起坑時,特別應注意抱桿拉線受力情況,并須緩慢放松牽引繩,切忌突然松放而沖擊抱桿。
(8)統一指揮、統一信號。
4.3.2 杈桿法立桿
杈桿法立桿由3組不同高度的杈桿組成,限于12m以下的電桿組立。
4.3.3 起重機立桿
(1)吊裝電桿綁點高度比桿重心高1~2m處(或選取重心以上,鋼絲繩不易滑動的位置)。
(2)在起吊過程中不得出現電桿與吊臂相碰。
(3)電桿起吊至離地0.5~1m時,應停止起吊檢查吊車支承點的受力情況和電桿的彎曲度及焊接口情況。
(4) 起吊過程中應在正面、側面設指揮各1人,正面指揮為全面負責,如發現有異必須立即命令停止起吊。
(5) 對于18m以上的電桿單點起吊時,由于有時起吊點所受的彎矩較大,需采取加強措施來增強吊點處的擴彎強度。
(6)用作吊裝電桿的鋼絲繩頭要有足夠的機械強度,承受電桿的重量,并用相應連接金具(U型環、卸扣等)。
4.3.4 混凝土桿組立要求
(1)組立前檢查:表面光潔平整壁厚均勻無露筋跑漿等現象。 應無縱向裂縫,橫向裂縫的寬度不應超過 0.1mm。桿身彎曲不應超過桿長的 1/1000。
(2)電桿的埋設深度,應根據土質及負荷條件計算確定,但不應小于桿長的1/6。計算公式:h=H/10+0.7。電桿的傾覆穩定安全系數不應小于;直線桿為1.5;耐張桿為1.8;轉角、終端桿為2.0。
(3)電桿位移和預偏
a.直線桿、轉角桿的橫向位移不應大于 50mm。
b.線路桿梢的位移不應大于桿梢直徑的 1/2。
c.轉角桿的橫向位移不應大于 50mm。
d.轉角桿應向外角預偏緊線后不應向內角傾斜,向外角的傾斜其桿梢位移不應大于桿梢直徑。
e.終端桿立好后,向拉線側預偏,其預偏值不大于桿梢直徑。緊線后不向受力側傾斜。
f.π型 桿和門型 桿雙桿高差小于 20mm。
g.傾斜度規定:電桿不應大于 15/1000;鐵塔(50m 以下)不應大于10/1000 。
4.4 拉線
4.4.1 拉線基礎坑
(1)拉線基礎坑深不允許有負偏差。拉盤埋深不小于 1.8m,當坑深超深后對拉線基礎的安裝位置有影響時,其超深部分應采用填土夯實處理。
(2) 拉線坑順拉線方向應有斜坡。
(3)拉線基坑回填土時將土塊打碎后夯實。拉線封土高于地面 150mm?;靥詈蟊仨氃诳用嫔现莱翆?, 防沉層的上部不得小于坑口,其高度視夯實程度確定,并宜為300-500mm. 經過沉降后應及時補填夯實,在工程移交時坑口回填土不應低于地面。
(4) 承力拉線與線路方向的中心線須對正;分角拉線與線路分角線方向須對正;防風拉線與線路方向須垂直。
(5)跨越道路的拉線,對路面中心的垂直距離不得小于6m。
(6)拉線與電桿的夾角不應小于45度,特殊情況下應不小于30度。
4.4.2 拉線金具安裝
(1) 拉線捧采用 ф16 鍍鋅圓鋼,埋深不少于 1.8m。拉線棒與拉線盤垂直,連接處采用雙螺母,其外露地面部分的長度為500~700mm。
(2)UT 線夾安裝位置正確,主副線槽無空位,絲桿有調整余地。UT型線夾螺桿露扣,并有不小于1/2 螺桿絲扣長度可供調緊,調整后,UT 線夾雙螺母并緊。拉線回尾長度要求為 300mm~500mm ,綁扎長度80mm-100mm。
(3)楔形線夾固定安裝時,線夾舌板與拉線緊密,凸肚在尾線側,無滑動現象。線夾露出的尾線長度為300mm~500mm,尾線回頭后與本線扎牢。扎線采用直徑不大于3.2mm的鍍鋅鐵線綁扎固定,
(4)當拉線穿越高低壓導線時應加裝絕緣子,拉線絕緣子距地面不小于2.5m。
4.4.3 拉線安裝
(1)一般拉線應采用專用的拉線抱箍,不得用其它抱箍代替。
(2)拉線抱箍一般裝設在相應的橫擔中心線下方100mm處。
(3)拉線的收緊要用緊線器進行。
(4) 拉線收緊后,UT型線夾螺栓需留2/3螺桿絲扣作為日后調整拉線用。
(5) 采用水平拉線時,高樁拉線桿埋深不應小于1.5m,用的混凝土桿稍徑不小于190mm,高樁拉線應向線行垂直方面的反方面有適量傾斜。
(6)弓形拉線一般在桿身離地面2.5m以下安裝拉線抱箍或在電桿受力的反方面安裝拉盤作為受力點。
4.5 架線工程
4.5.1 10kV線路橫擔、金具及絕緣子安裝
(1)以螺栓連接的鐵構件安裝,螺栓的穿入方向應符合下列規定:a.順線路方向,雙面構件由內向外,單面構件由電源側穿入;b.橫線路方向,兩側由內向外,中間由左向右(面向負荷側);c.垂直方向,由下向上。
(2)螺栓緊好后,螺桿絲扣露出的長度,單螺母不應少于兩個螺距;雙螺母可與螺母相平。螺栓每端墊圈不應超過2個。
(3)金具上所用的閉口銷的直徑必須與孔徑配合,且彈力適度.嚴禁用線材或其它材料代替閉口銷、開口銷。懸式絕緣子上的銷子一律向下穿。
(4)單橫擔裝于負荷側;分支桿、90°轉角桿及終端桿應裝于拉線側。
(5)橫擔安裝應平正,安裝偏差符合下列規定:a.橫擔端部上下歪斜不應大于20mm。b.橫擔端部左右扭斜不應大于20mm。c.雙桿的橫擔,橫擔與電桿連接處的高差不應大于連接距離的5/1000;左右扭斜不應大于橫擔總長度的1/100。
(6)單層橫擔安裝距離桿梢不大于800mm,雙層橫擔安裝距離桿梢不大于600mm,橫擔之間距離不大于600mm。
(7)大跨越(100m 以上)檔距應安裝防震錘 。
(8)絕緣子安裝前逐個將表面清擦干凈,并進行外觀檢查。對絕緣子用不低于5000V的兆歐表逐個進行絕緣測定。在干燥情況下,絕緣電阻小于500MΩ者,不得安裝。
4.5.2 導線架設
(1)絕緣導線外觀檢查:不得有氣泡、鼓肚、砂眼、露芯、絕緣斷裂及絕緣體霉變現象 。裸導線外觀檢查(LGJ-):應無磨損、斷股、扭曲打Q、金鉤、斷頭等現象 。
(2)導線展放及牽引 宜采用放線滑車 ,輪槽尺寸及所用的材料與導線相適應,滑車輪槽底部的輪徑與所放電線直徑之比不宜小于15倍。
(3)放線及牽引 10kV 線路耐張段長度不宜大于 1km 。
(4)導線排列:三角和水平排列,面向負荷側,從左到右為 ABC 排列;垂直排列,從上到下為BAC 排列(或ABC ) 。
(5)三相弧垂平衡,弧垂誤差不超過設計±5% 。
(6)緊線后桿端位置轉角偏移小于桿頭 。
4.5.3 導線駁接
導線駁接規定:
a.不同材質、不同規格型號、不同絞制方向的導線嚴禁在同一耐張段駁接。
b.導線在跨越道路、一、二級通信線時,應雙固定,在檔內不得有接頭。
c.在一個檔距內每根導線不應超過一個接頭,接頭離固定點>0.5m。
4.5. 4 緊線
(1)緊線根據導線材料、型號選擇合適的緊線器和卡線器(鋁、鐵夾頭)。
(2)緊線順序:a.單回路三角型布線應先緊中相,后緊兩邊,兩邊相緊線時,第一相導線不能過緊,以免橫擔拉斜,待第二相緊好后再逐相調節,這樣在兩邊相緊后使導線水平弧垂容易一致。b.單回路一列式布線應先緊頂相,后緊中、下相。
(3)雙回路一列式布線應兩回路交替緊線。
(4)導線牽引緊線時,應嚴密監視各桿是否有傾斜現象,如發現傾斜應及時調整。
(5)弧垂觀測 :緊線段在5檔及以下時靠近中間選擇一檔。緊線段在6~12檔時靠近兩端各選擇一檔。
(6)弧垂的誤差規定:10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的導線緊好后,弧垂的誤差不超過設計弧垂的±5%。同檔內各相導線弧垂宜一致,水平排列的導線弧垂相差不大于50mm。
4.4.5 安全距離
(1)架空導線對地面垂直距離:
a.線路跨越公路,對地距離不應小于 7m,
b.人口密集地區:垂直距離為 6.5m(最大弧垂)。人口稀少地區: 垂直距離為 5.5m(最大弧垂)。交通困難地區:垂直距離為 4.5m(最大弧垂)。
c.導線對建筑物:垂直距離為 3m(最大弧垂);絕緣導線:2.5m。 水平距離為 1.5m(最大風偏);絕緣導線:0.75m。
d.導線對樹木:垂直距離為 3m(最大弧垂)。
(2)導線與各電壓等級電力線路垂直交叉最小距離:
10kV—10kV:2m(最大弧垂)。
10kV—110kV:3m(最大弧垂)。
10kV—220kV:4m(最大弧垂)。
10kV—500kV:6m(最大弧垂)。
10kV—1kV 以下弱電線路:2m(最大弧垂)。
5.接地工程
1.線路接地范圍:10kV線路鋼管桿、鐵塔均設接地裝置,居民區、交叉跨越及變電站出線段的鋼筋混凝土桿以及裝在線路桿塔上的電力設備均應接地。
2.接地電阻規定:桿塔保護接地的接地電阻不大于30Ω,桿塔上斷路器、負荷開關和、避雷器等電氣設備的保護接地電阻不大于10Ω。
3.接地裝置的敷設:a.水平接地體頂面埋設深度不小于0.6m。b. 垂直接地體的間距不小于5m 。c.在與公路、鐵路或管道等交叉及其他可能使接地線遭受損傷處,均應用管子或角鋼等加以保護。
4.接地體的連接采用搭接焊時,符合下列規定:a.扁鋼的搭接長度為其寬度的2倍,四面施焊。b.圓鋼的搭接長度為其直徑的6倍,雙面施焊。c.圓鋼與扁鋼連接時,其搭接長度為圓鋼直徑的6倍。d.扁鋼與鋼管、扁鋼與角鋼焊接時,除在其接觸部位兩側進行焊接外,并焊以由鋼帶彎成的弧形(或直角形)與鋼管(或角鋼)焊接。
5. 接地裝置與鋼管桿、鐵塔接地孔或砼桿橫擔用螺栓連接,便于解開測量接地電阻。
6.接地極一般采用L50×5×2500熱鍍鋅角鋼,水平接地體一般采用Φ16熱鍍鋅圓鋼或-40×5 鍍 鋅扁鋼。
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